近日,记者采访了中文专业78级校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对外汉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小明教授。谦逊的话语、亲切的笑容和一直未改的广西乡音,这位汉语言文字学专家显得十分随和。
陈教授于恢复高考后第二年(1978年)参加高考,考出浦北中学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却因体检失误,就读于钦州学院的前身——钦州地区师范学校中文专业大专班,那年他才16岁。1980年毕业分配到浦北县寨圩中学任教。1985年以定向师范生身份考上广西师范学院。1988年本科毕业后仍回浦北寨圩中学任教。他很感谢这段求学、教学交替的青葱岁月,由衷地说:“像我这种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的人,就必须靠自己。别人说我是励志典型,我确确实实完全靠自己努力。一个人在某个人生阶段可能跑得不如别人快,第一步不是那么如意,但并不等于你就失去了整个世界,重要的是抓住机会,努力再努力。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陈教授的人生追求没有止步。1992年考取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之前,曾经历了两次硕士生考试失败的挫折,凭借越挫越勇的拼劲,第三次终于考上了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期间的酸甜苦辣他没有提起,仅用了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只要有向上、继续前行的决心,加上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1995年8月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任教。1997年9月,不断攀登的他,考取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8月毕业后,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内一流大学,闻名遐迩。在那里,他用实力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广西人赢得骄傲和尊严。
陈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学、语法学、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在这些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公开发表《粤方言“咸唪唥”再探》等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语言与教学问题新探》《粤方言量词研究》《汉语称谓的多视角研究》(合著)等多部学术著作,参加编写《汉语普通话教程精读课本》《中国语会话》《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等多部教材。曾多次受国家汉办委派到德国、韩国、泰国等国家,培训当地汉语师资。在北外中文学院任教多年,每次学生评教,陈教授均名列前茅。曾获北京外国语大学2001年度基础阶段外语教学陈梅洁奖、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2009—2010年度教学一等奖。
陈教授聊起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来劲,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新鲜生动的案例逗得在场师生哈哈大笑。他说有一次,一位外国学生问:“今天星期三”为什么不可以念成“星期三今天”?对此,他用通俗易懂语言解释相对时间名词在先和绝对时间名词在后的规律。他说“差点儿迟到”和“差点儿没迟到”意思都是没有迟到,而“差点考上”和“差点没考上”意思却相反。陈教授解释说,两者区别跟人们对后续事件期待与否有关联,比如摔跤,这是大家不愿发生的事,“差点儿”和“差点没”都表示没摔跤。
陈教授对广东粤方言很有研究。他发表的《粤方言“咸唪唥”再探》被国内语言学界称为迄今为止对“咸唪唥”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他认为:“咸唪唥”中的“咸”为老少咸宜的咸,有全、都的意思;“唪”与古代货币量词贝壳成串为一‘唪’意思相通;“唥”是语气词。陈教授本是广西合浦人,从小在粤方言环境中长大,有一定粤方言基础。他在查阅大量图书资料并与各地语言学专家交流后发现,大家对“咸唪唥”的来源各据说词。于是,他对这个粤方言词的来源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了学界认可的合理解释。
陈教授对母校一直心怀感激。他说:“我很感谢已故班主任刘家纪老师,是他引领我进入知识的殿堂,让我明白为人师表最起码的素质就是让学生信服。而备好课,上好课,学生自然对你有信任感,成为学生良师益友。”
陈教授深情寄语青年教师:“年轻教师面临着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教学科研两手抓是理想状态下的愿景,但现实难以两全其美。学校对青年教师应给予政策倾斜,如学术休假等;青年教师应多参加学术活动,了解更广更全更深的知识。毕竟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笔者请他对母校筹建北部湾大学提建议时,他说:“母校有着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筹建北部湾大学,日后办学层次提高了,涉外教育也要加大力度创出品牌。”他表示在母校申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采访结束前,陈小明教授笑着说,如果有机会回钦州,真的很想跟你们细聊,再回到校园走一走,到新校区去看一看。

中文专业78级校友陈小明